脸上的皱纹不深不浅,不怒而自带一股威严,一双眼睛被岁月磨得透亮,让人见之不忘,面前坐着的正是我此次采访的对象——郑经堂教授。“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我们,就没有现在的中国”谈及改革开放,这是郑教授首先想到的一句话。
坚持求学,力争上游
“五十年代以后的我们经历了六十年代的饥荒、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上山下乡,在那种万般绝望的情况下,改革开放恢复了高考,人们从心底里感受到了希望,那之后,所有人都把学习当成首要任务”,那时候的郑经堂在高中当代教,报名参加了高考,可学校不允许请假,于是他就白天照常代课,利用晚上和课余的时间来准备。最终,郑经堂所在学校考中四人,他位列其中。对于大学生活,郑经堂回忆道:“我们那时候的大学生活基本上就是三点式——宿舍、教室、食堂。每天晚上,大家一起学习到很晚,要走大家一起走,自己先走了就感觉要比别人落下了。学生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定要把机会抓住、抓牢。”
“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加激起了他的求知欲,那时候的他意识到上大学远远不够,大学开始第一年就问老师考研需要哪些准备。那个年代,大学生本来就少,研究生就更加稀缺,“当时研究生毕业要达到副教授的水平”郑经堂回忆道。大学的努力奋斗终于没有被辜负,郑经堂最终考上了研究生,公派出国留学。
海外归来,奉献祖国
“不管待多久,我一定要回来,出去学习很多东西都是为回来做准备。”从一开始,郑经堂就做好了要回来的打算。
在美国西佛尼亚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他进到实验室,进去之后发现高压釜的排压口堵住了,眼看着温度、压力不停地上升,郑经堂立刻决定上前把电源关了。随后将老板叫来,老板看到如此高的压力和温度,脸都白了,立马要去拉警报,郑经堂说道:“电源已经关了,温度和压力都在下降。”老板问清郑经堂之前做的项目之后,直接让他做美国能源会所的重点项目。在那之后第三年,郑经堂提出回国的想法,被老板挽留,第四年又提了出来。当时美国经济处于低迷期,很多人都面临着失业,而郑经堂的境遇则是:老板不停挽留,在那有钱有项目。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回国,在美国这几年的项目做下来,从没有出过一点差错。
回国以后,郑经堂碰到一个项目:当时我们国家从日本进口了五套装备,但是装备需要放材料,日本人却说材料要和装备一起卖,这就导致成本大幅度提高,经过调研发现,那种材料在各行各业都不可或缺。因为日本人垄断得很彻底,没有任何资料和参考,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项目做不成,没有人敢接这个项目。所长找到郑经堂谈话,并坦言项目难度很大,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郑经堂立刻组建了一个课题组,一步一步地做,把之前的方案一个一个推翻,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很大的车间,他就在一个小装置上,披一个大衣,一连做了三个月,能够把基本的参数摸索的差不多。最后终于做出来了,后来材料被送去检验,性能是日本人的五倍。
初心不改,立德育人
郑经堂1996年破格成为教授,培育出博士生二十多个、研究生五六十个,这些学生都是他从头带到尾,从不假手他人。他始终觉得:“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的”,而且郑经堂教授十分看重孝道,他坦言:“如果一个人连孝都做不到,何谈做人?连自己家的事情都漠不关心,国家需要的时候如何能全力以赴?”
郑经堂在上大学之前,曾在一所重点小学里带一个五年级的班级,那个班的孩子几乎都是高干子弟。他上课问的第一件事就是:“你们在家干不干活”,并要求学生回家帮自己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郑经堂的这种做法也赢得了家长的尊重,有一次开家长会,县委书记有事不能来,竟亲自写了一封请假信。
郑经堂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在培养研究生、博士生时,在帮助学生却定课题后,让大家有问题提出来,没问题的话就自己去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时常教导学生:“到单位一定不要浮躁,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你有能力了,将来给能国家做的贡献就大了,个人发展也就会好了,这是统一的,你有多大本事,国家就可以给你多大的舞台。”
(作者:化学工程学院 曹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