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克吉勒图,大家都叫他“朝克老师”。一位草原上长大的蒙古人。古稀之年回望过往,他大概感受最深的就是联通的力量吧。就像小时候在草原上感受到天地万物的相通相联, 就像在成长中感受到中国一步步走进世界舞台,联通四面八方、福泽四海五洲。他感受到了联通的神奇力量,也愿意将这份联通的力量传递出去。
作为一位学者,他最重要的联通,是在中外学者之间架设了沟通的桥梁。
2002年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之后,他利用自己曾在蒙古国国家科学院攻读哲学科学博士(Sc.D)学位及后来在该院担任兼职教授、博导的契机,在2003年主动牵头筹划和促成了中蒙俄国际会议。会议由三国轮流主办,主题聚焦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会议的影响不断扩大,现在,除了中蒙俄学者外,已有泰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学者也参与进来。会议为各国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
在协调各方关系、统筹各项事宜的过程中,朝克老师无疑是最操心最劳累的一位。可是,他永远笑眯眯谦和地笑着,好像广阔的草原,永远包容一切。
他虽然沉默,但无法不被看见,大家一致把各种荣誉颁给他。
2006年他获颁俄罗斯科学院蒙古学藏学佛学院荣誉哲学博士学位。
2011年他获颁蒙古国总统勋章;
2013年他当选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
2024年他获颁俄罗斯科学院布里亚特分院巴热迪·巴札尔勋章。
2009年,美国学者克里夫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做讲座,彼时校址尚在东营。他飞到北京后需要转乘长途客车。对于身材高大的他而言,狭小的空间迫使他长时间蜷缩,身体疲惫不堪。他说,“原本我对这次行程心存犹豫,但是因为朝克老师,我觉得我必须来。他太有魅力了!”有人问,朝克老师在你眼里的魅力是什么?他说“平和而真诚”。也许这就是他能联通中外学者的关键吧。
我在这里,我就是管道,来吧,在这里交汇、碰撞、激荡,很安全。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他最重要的联通,是让黄海学院这所民办高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了青岛黄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与发展,他带着黄海学院的领导先后拜访了许多相关人士。他坚定的内在信仰: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就是平等,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也存在一个“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的根本性问题,深深地打动了他们。
青岛黄海学院融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家庭。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又拓宽了它的影响范围,书写了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篇章。在朝克老师的推动下,黄海学院在山东省民办高校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省民办高校成功申办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建第一个民办高校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成立了第一个民办高校省级示范思政部。
联通需要一颗平等心。他有,尽管,他很少说起。
作为少数民族学者,他最重要的联通,是让自己成为民族统一战线中最具凝聚力的一份子。
作为博士生导师,他主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带领他们逐步攀升学术研究之路;2016年至2023年间,他从青岛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晋升至名誉会长,期间组织青年少数民族代表赴莱西等市区,实施对贫困、病患及空巢少数民族群体的援助;他积极推动高校少数民族师生参加青岛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推进青岛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进高校活动,带动青年教师承担统战课题;做为少数民族学生兼职辅导员,他每年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少数民族学生作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座;他利用各种渠道推动少数民族企业经济发展事业。
他因此荣获青岛黄海学院“2019年度统战工作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2020年“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作为一名教师,他最重要的联通就是帮助学生联通人生新境界。
在以朝克老师为核心的申报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2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获批,这是学校首个文科博士点。这为校内众多青年教师,特别是受地域限制难以深造者,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在他的努力下,众多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学子汇聚于此,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相关理论人才,使他们成为当地的理论骨干。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他的课堂氛围庄重而不失活泼。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与互评等形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演讲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和协作能力,使学生们深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作为1953年生人的朝克老师,几乎与新中国同步成长。他经历过这个民族在艰难攀升中的暴风骤雨、也感受过时代风云的变幻莫测,而他只是稳稳地在那里,成为一个联通的管道,展示着人类可以跨越国家、民族、地域、圈层的界限,联成命运共同体的勇气和力量。
“为什么你可以做到?”
他说,因为,我相信!我相信团结的力量!因为,我愿意!我愿意成为联通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