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

奉献者之歌——阙国和

发布者:颜艳发布时间:2025-04-01浏览次数:10

夜,静悄悄的。这时的校园里已冷清了许多。在炼化馆的重质油加工实验室里,仍有一个身影在紧张地忙碌着。他时而操纵着实验装置,时而摆弄着玻璃仪器,或凝神观察,或伏案疾书;或又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他,便是时任国家重质油实验室副主任、石油大学(华东)炼制系博士生导师阙国和教授。

阙老师1961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之后便被安排到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建设是科研工作的龙头,实验室建设跟不上,科研工作将很难有新的突破。但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种繁杂琐碎的工作,不光辛苦劳累而且学不到什么东西。然而,阙老师却认为,虽然这是一些小事,但同样能够锻炼人,尤其是青年人,更应该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从这些小事做起。就这样,他在无数次实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实验资料,养成了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并练就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后来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语云:“泰山不让微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现在想来,确实如此。设想,倘若阙老师没有多年来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经验,怎能会有今天的成功和辉煌呢!

多年来,他先后担任过炼油实验室主任、应化实验室主任、国家重质油加工实验室副主任。为了搞好实验室的筹建工作,阙老师从实验室的规划、设计,实验台和仪器设备的选购,到各种仪器设备的搬运、安装和调试,以及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和有关实验人员的培训等,事无巨细,他总是亲自带头去干,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认准的事就得一步一步地来,扎扎实实地干,千万不能好高骛远,没点儿认真扎实的精神是啥也干不好的。”阙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十年来,他始终像一头勤恳的老黄牛,脚踏实地地耕耘在石油科学这块希望的田野上。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甘蔗,给予别人的是甜美的汁液,而留给自己的却只有干瘪的身躯。正因为有了这种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才被人们视为当今社会最神圣和最光荣的职业。

阙老师坚持教书育人。在课堂上他不仅教授学生广博的知识,而且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授课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紧密联系实际,将实际应用的范例和国内外有关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及信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他经常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言传身教,有意识地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和献身祖国石油科技事业的爱国热情。在他几次作为访问学者出国访问回来之后,他总是及时地把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的亲身感受给大家讲述。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这么说:“阙老师的课总不时地添加一些石油战线最新的科研动向,并且渗透着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听他的课总会受到启迪,受到鼓舞,并能自然而然地萌生一种紧迫感,从来都不会给人以枯燥的感觉。”

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就不能说是一个有前途的民族;同样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科研人员就不可能在科研领域得到更大的发展。

阙老师的创新意识来自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渊博的学识。他睿智的头脑总能在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问题,这与他年轻时候所打下的深厚的知识基础是分不开的。

从炼油加工实验到润滑油的生产研究,从石油化学研究,再到重质油加工研究,最后到工厂的实际运用,其间他所走过的路,闯过的关,吃过的苦,受过的累不胜枚举。

记不清了,阙老师多少次奔波于实验室和炼厂之间;多少次分析观察科研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记不清了,在项目审批之前,他讲了多少话力劝炼厂领导采纳他的科研结果。只记得,多少次他面对公司的老总们,论述项目的可行性和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回答他们尖锐的问题。那种激烈的论辩场面迄今仍令阙老师记忆犹新。终于,我国第一套重质油加氢装置在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顺利投产了。在该项目的鉴定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本项目所开发的工艺路线属国内首创,国际上也尚未见到同类工艺路线开发的报道。”

阙老师对祖国有一种难舍的情,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更有一种难解的缘。1986年,他谢绝了美国犹他大学的挽留,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先进的实验条件,毅然回国投入到紧张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之中。后来,他又再次谢绝了美国知名教授的盛情相邀。用他的话说,就是在国外,我干得再好,也是为别人干的;但在国内,我是在为我的祖国而工作,虽然条件差一些,但这里毕竟是我的祖国。况且,我是在为我们国家能够跻身于世界石油科技强国之列而工作,所以感觉就是不一样。

阙老师付出的是大半生的心血和汗水,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和崇高的荣誉。然而,阙老师却把这些荣誉和成绩看得很淡。谈到这些时,他平静地说:“这些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说明将来。路还是要走下去的。要知道我们现在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你们这一代可一定要多加把劲儿呀!”

我们的母亲河携千流纳百川,迤逦而来,以世所罕见的伟力填海造陆孕育出中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60年代的石油会战打破了这片处女地的静寂。如今,阙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弟子们,同样在位于渤海之滨的石大校园里开创着石油化工研究的新天地。远处,精神矍铄的他稳健地走来,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果断与刚毅。他仍要登攀,仍要前进,仍孜孜不倦地战斗在科研领域的最前线,为石油工业的发展、祖国的强盛顽强地拼搏着,奉献着。

 

 

 

人物简介:

阙国和,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193810月,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86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犹他大学进行科学研究。1991年晋升教授,199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现任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炼制》杂志编委,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课程指导小组成员,石油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