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00米的罗马尼亚“贝乌”钻机到3200米的苏联“乌德”钻机,她是男子钻井队的女队长,从白碱滩蹚水上班,到胡杨木智斗洪水,她是保生产的“铁姑娘”,从石油一线到教育一线,她是石油会战的组织员是英语整改的推进者,她是李妙兰,她用一生讲述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
结缘石油让理想落地生花
李妙兰出生在广东中山小榄镇,长在广西梧州市。1953年被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录取。学校师生晨兢夕历半年建校,夯实教育之基,这样对石油的赤忱打动了初来乍到的李妙兰,与石油的种子在此刻结下。大学四年的时光孕育逐渐让种子生丫,小小的石油枝丫在实习中生长,从玉门油矿到重庆基江石油沟,从新疆到四川,毕业分配的那一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让李妙兰心中与石油相关的种子在九州大地上落地生花。
男子钻井队的女队长
从北京到新疆,怀着对未来的向往,李妙兰踏上新的人生征途。去了以后,领导一看李妙兰是女同志,钻井队都是男同志,就分配她到办公室工作。李妙兰坚定地坚持,“我要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领导被深深感动,将她分到了克拉玛依白碱滩钻井处,白碱滩钻井处是外滩区。那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盐碱沙漠地,要坐一段时间车才到。该处有十几部钻机,打的全是中、深探井,设备操作起来非常笨重。
起初李妙兰被分到使用能钻1200米的罗马尼亚“贝乌”40钻机的钻井队。全队30多人,她和工人一样倒班,上下班都是坐敞篷卡车,行程大约半小时。冬季严寒气温最低达零下30摄氏度,还经常刮起8级以上的大风,风沙扑面而来。工人们头戴厚厚的老羊皮帽,身穿重重的老羊皮大衣,脚穿厚厚的长筒毡靴,爬上卡车紧缩成一团坐在车厢板上。
1200钻机的井架到井上梯子是很直的,当时的李妙兰心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什么工种都敢做,钻工、拉钻杆、打黄油都做过。
1958年6月,李妙兰被调到3202钻井队当技术员,使用能钻3200米的苏联“乌德”钻机,打的是201号深探井。该队队员基本上都是维吾尔族工人,队长是个有俄罗斯族血统的维吾尔族大男子汉。后来队长离任,处领导就要李妙兰代理队长兼技术员。即使是男子钻井队的女队长,李妙兰去那里还是什么都干,要不然人家不服气。在这边也要上钻机打黄油,虽然钻机更高一点,但梯子还斜一些。
白碱滩智斗洪水保生产
当时队里没有事故就是三班倒,有事故就是李妙兰一直盯,当时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坐车到白碱滩钻区要坐40分钟敞篷卡车,李妙兰不坐司机室,就是要逞强跳上去和工人们在一起,很冷大家都缩在一起,拿老羊皮裹着,工人们也都很服李妙兰。
有一天,李妙兰突然发现乌尔河方向涌来洪水。因为白碱滩是一片大平地,洪水过来很猛的,把队里的井给淹了,淹到膝盖那个地方。人就进不去,停钻了。停了几个星期的井,但是李妙兰觉得她们不能不干活,就让大家打土坯,做干打垒,当时大家都住在地窖里,下几个台阶就是地窖,上面就是屋子。
李妙兰很不服气,就是要想办法钻井。后来大队很支持,要了三两辆卡车。李妙兰和指导员领着全队30多人齐上阵,乘几辆卡车到远处砍枯死的胡杨木,粗的埋在地里作围坝两侧的桩子,高出水面几十公分,小的树枝贴放在埋好的两条环形柱子之间内侧,然后在水下挖砂土填入中间。围坝筑好后,用井场原有的钻井泵把坝里的水抽到坝外,井场晒干了,又继续钻井了。队里上下班来回蹚水,而常用的柴油、钻头等器材用马拉船的办法运抵井场。
到深秋水很凉了,蹚水上下班难以坚持。维吾尔族的工人就对李妙兰很好,就“李队长,我背你。”后来李妙兰觉得不行,就又去砍胡杨木,从外缘高地筑一个堤延伸到被水淹的井区,这样就不用蹚水了。
从前线到教育的转型
1959年,李妙兰被调回北京石油学院,进行教育管理工作。这一转型让李妙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务处和生产处的工作人员,她全心投入到教育改革中,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提升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并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石油人才。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真正发挥所学。通过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提高了教育质量,为国家的石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李妙兰用这句话讲述着自己的一生,也用这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国之大者,国之石油。习近平总书记曾言:“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正如李妙兰在克拉玛依的奋斗岁月中所体会到的:只有在不断的挑战和奋斗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