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上那燃着的红蜡烛,正闪闪跳动着几圈红晕。它本可以置身于喜庆节日的宴席上,或者立身于生日蛋糕的奶油层中,以它绚丽多彩的光辉去赢得众人的瞩目。但是,它却选择了斑痕累累的书桌,伴着深夜的学子默默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这正是梁文杰教授人生经历的缩影。
梁文杰于1952年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同年就读研究生,1956年参加工作。从1959年起,梁文杰就开始担任炼制系的领导工作。在多年的工作中,他淡泊名利,忠于职守,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炼制系,为炼制系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从而也使他成为炼制系历史上德高望重的教授。
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后,教学、科研设施和人员损失极为严重,炼制系的教学、科研工作跌到历史的最低点。实验教学是炼制系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完善实验室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于是,梁文杰和系里其他负责同志一起,不顾条件的艰难,带领炼制系的教职工开展了实验室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继而又积极开展教学秩序的恢复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工作。在这期间,虽几经困难和挫折,梁老师和他同事们经过了不懈努力,炼制系终于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教学、科研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梁老师带领全系教职工,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令梁老师特别欣慰的是,如今,他的学生们正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继续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起把炼制系的工作推向新的高峰。
梁老师工作兢兢业业,责任心强,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一致拥护和衷心爱戴。在评选先进、提职、晋级时,大家首先想到了就是梁主任,但是他在这些荣誉、利益面前,却总是采取谦让的态度,于是一次次的机会与他失之交臂。
评选先进个人,他说自己不够资格,要选别人。评选模范党员,他说自己不够条件,执意不肯。提工资时,大家给他提,他不要,并向院党委写信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又轮到提教授时,他又把本属于自己的名额一次次地推出去,自己直到1987年才评上教授。
梁文杰教授对自己错过的一次次机会并没有丝毫的惋惜和遗憾,反而,当他看到其他同志评上先进,看到自己的学生评上教授时,他感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欣慰和由衷的高兴!
有志于事业,有志于做学问的人,往往于名利十分淡泊,梁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在梁老师看来,这些都是那么的平常,似乎都是他应该做的。当我们去采访他提及这一点时,梁老师只是谦逊的笑一笑说:“一样的,大家都是一样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80年代初,对于原油轻组分已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是对重组分还是个未知数。重质油研究水平较低,是研究的冷门,主要是因为重油化学是基础研究,是块待开垦的处女地,所以科研项目极少,经费就更不用说了。梁文杰和他的同事们对此作了细致的分析后,说:“尽管这是个冷门,但它的前景是不错的,我们就研究它!”
多年来,他和科研组一起,先后完成我国20多种原油渣油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渣油的减粘裂化、临氢裂化、加氢裂化和润滑油生产方面的研究,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梁文杰凭着他的远见卓识和不懈的努力在重质油研究方面创造了非凡的成绩,同时也使他成为石油化学尤其是重质油化学方面的领路人之一。
梁文杰教授所参加和领导的科研组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及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的科研课题,先后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使得在重质油化学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在某些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系列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为此梁文杰教授和同事们曾先后获得石油工业部,石化总公司以及山东省的奖励。如他们撰写的论文“常压渣油在高温接触剂下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获省教委优秀论文二等奖;他们开展的“石油重组分化学组成及其性质”的研究,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孤岛渣油供氢剂减粘裂化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孤岛VRDS-FCC组合工艺开发”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等。
不仅科研上如此,在系里的工作中,梁老师也贯彻这种坚持不懈的原则。炼制系原先主要是炼油加工专业。1964年,梁老师在一次毕业生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在校成绩并不能代表实际工作能力,这说明学校教育中还存在弊端。生产单位反映我们的毕业生所学的工程方面的知识不够,而那些从事科研工作的单位则反映毕业生理论知识欠缺。要让学生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成为既懂工程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则相当困难。于是,梁老师开始考虑再增设一个理科专业,使理工的优势都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但是还未等梁老师考虑周全,“文革”的风暴已席卷了全国。直到1983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应用化学专业迎来了首批学生。然而,由于社会对理科专业存在偏见,使得许多同志对应用化学专业的开设信心不足。但是梁老师与教研室的其他教师一起克服困难,走出一条具有自已特色的办学之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应用化学专业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重点学科。
梁文杰的爱人杨老师曾笑着说:“我们不会打扑克,搓麻将,唯一会干的也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读书。”
听着他的质朴的话语,看着他那和善慈祥的面容,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春蚕。梁老师用他一生的奋斗,谱写了一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之歌。
人物简介:
梁文杰,男,汉族,1930年生,天津市人,中共党员,是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5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赴前苏联莫斯科全苏石油炼制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7年晋升为教授。历任我校炼制系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等职务。现担任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编委,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委员会委员,石油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等职。
梁文杰教授长期致力于石油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工作,迄今已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23名。他多年担任炼制系主任工作,为炼制系的恢复和发展,为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编了《石油化学》,参加编写了《石油炼制工程》等教材。共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